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忘了附湯匙的心靈雞湯

父與子的對話---那是什麼?
在風和日麗的一天,爸爸和兒子一起坐在庭園的長椅上;父親凝望著遠方,兒子看著報紙,許久兩人並無對話…
忽然一隻鳥兒飛到矮樹欉,父親忽然開口問:那是什麼?
兒子放下報紙循著父親眼光看去,看了一眼,回答父親:那是麻雀就繼續看他的報紙過了一會麻雀又飛到草地上,父親又開口問到:那是什麼?兒子這次報紙沒放下,抬了抬眼,回答:麻雀一會麻雀又飛上枝頭,父親又抬頭看著問著:那是什麼?此時,兒子生氣的甩下報紙,大聲的對父親說:麻雀!麻雀!我跟你說過是麻雀!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父親沒有講話站了起來,轉身走開;兒子吼著問:你要去哪裡?父親用手示意了一下,轉身走入了屋內

兒子陷入了痛苦與自責,用手抱住了頭一會兒,父親從屋內出來,手上拿了一本冊子走到兒子身邊,翻了一頁拿給兒子,跟兒子說:把它讀出來!兒子讀著:今天我帶著我三歲的兒子到公園玩,他看著公園的麻雀問著我,那是什麼?我輕聲的告訴他:那是麻雀。那天,他對著麻雀問了我21次"那是什麼",我沒有生氣,我回答了他21次"那是麻雀",每一次回答他時我都深深的擁抱他一次。因為我是那麼的愛他…
兒子讀到這兒,放下父親的日記曾,抱著父親,親吻著父親…
⋯⋯⋯⋯⋯⋯⋯⋯⋯⋯⋯⋯⋯⋯⋯⋯⋯⋯⋯⋯⋯⋯⋯⋯


網路上流傳著很多這樣的心靈雞湯,可是都忘了給湯匙,是期待我們生硬地抱碗乾掉嗎?
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對話是這樣進行的:

子(指著麻雀):那是什麼?
父(放下手邊工作):嗯,你是說,在那兒跳來跳去的東西嗎?(兒子點頭)你覺得牠是什麼呢?
子:我覺得牠是鳥吧?

父:哦?為什麼你覺得那是一隻鳥?
子:因為牠...看起來像鳥,而且牠會飛。

父:會飛,就是鳥嗎?
子:不一定,蚊子也會飛,飛機也會飛...我覺得牠是鳥,因為牠像鳥一樣在吃蟲子。

父:你怎麼確定牠是在吃蟲子?不是吃石頭或玩耍?
子:我不知道耶。

父:那你再去觀察觀察。

孩子像蝴蝶ㄧ般飛走,約數分鐘後,再帶著一籮筐問題回來。
為父的,從頭到尾,只做兩件事:傾聽他,把問題拋回去。
不用為不知道答案而苦惱,也不用重複標準答案21次。

⋯⋯⋯⋯⋯⋯⋯⋯⋯⋯⋯⋯⋯⋯⋯⋯⋯⋯⋯⋯⋯⋯⋯⋯
有人說:四歲的孩子,每天要問四百個問題,
這一點都不誇張。但是,
孩子問問題,不是為了記憶答案,
是為了將覺察到的新概念,編織到自己的認知地圖裡。
這張圖編織得愈緊密,孩子就愈開心!
(對,「習得」是無比開心的事。)

父母立即給出「麻雀」這個答案,對孩子的幫助效果有限。
想想,那不過是兩個生字和一個畫面的勉強連結而已。
難怪孩子得一問再問,您的答案可能為他創造出更多疑問呢!
父母如果能拋出更多問題,
刺激孩子思考、歸納,學會探究未知的方法
儘管一時沒有答案,但能協助孩子建立概念間的關聯性,
認知地圖的網愈織愈完整,孩子會自己找到答案的。

^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