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轉] 窮人思維及擺脫之道


節錄自:『文人思維與窮人思維一脈相承/童大焕 
http://page.renren.com/601824384/channel-noteshow-925302815


窮人思維及擺脫之道

從個體,到國家,到整個世界,人類千百年來最永恆的夢想和追求就是擺脫窮困,達致自由、富裕、和平、幸福,其中的“富裕”二字,又是近乎和性一樣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追求。
為了這些美好的追求,為了擺脫個體和人類的窮困狀態,人們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做了各種各樣的努力,其中,專門研究窮人的“窮人經濟學”也應驗而生。

窮人為什麼窮?從外在表現也是最終結果看,窮人窮當然是因為物質和金錢匱乏。但這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而導致窮人窮困,大約有四種原因:

一是天生窮困。出身於窮困的家庭、窮困的地區、窮困的時代,這叫人人生而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會延續很多的不平等,但也有可能激發其中一部分窮人更大的奮鬥慾望,從而擺脫窮困。改變這種窮困,一是國家轉移支付,但也不是根本的辦法;二是個人自由遷徙和奮鬥,人挪活樹挪死。

第二種窮困是因為權利匱乏和不平等。比如城市居民或者農民在城市的房屋可以自由抵押和買賣,農民在農村的土地和房屋卻不能自由買賣和抵押,這就導致農民的財產成為死資產,城市居民的房屋等財產卻成為活資產,進而有可能拉大二者之間的貧富狀態。

第三種窮困是因為機會匱乏和不平等。比如歷史上的各種等級制度,比如當下中國國有壟斷企業掌握了近一半的社會總資產,拿走了全國工資總額的55%至60%,但只提供了8%的就業機會。這8%的就業機會不是提供給權貴子弟,就是提供給有錢行賄的人,一般的寒門子弟不得其門而入,哪怕你的才能比那些貴冑子弟高得多。當然也會有極窄的門縫提供給確有真才實學的貧民子弟。

第四種窮困是知識的窮困。窮人往往因為家庭窮困而上不起學進而失去向上進步的階梯,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哪怕是非常貧窮的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普遍採取了國家保障的義務教育,促進兒童特別是窮困兒童獲得平等的基本受教育機會。這個問題已經被提到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之本”的高度,成為改變個體和國家命運、提高個體和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根本之道。

前面四種窮困都可以通過適當的社會和政治政策加以改變和調整,從而給窮人提供更自由、更公正、更平等的就業和發展機會,進而改變貧窮。但最後一種窮困——​​精神和思維窮困卻更為複雜,改變的路徑和方式方法也需要尋求新的解決之道。

2013年底,《新世紀》周刊刊登了記者安替的一篇報導《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文章說:

“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2013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後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裡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繫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以下試舉幾例——

    “例一:窮人為什麼窮?
   “美國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

    “例二:時間不夠怎麼辦?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信息過載?不,有效信息匱乏。

“我們每天都處於信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

“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但具有非凡的價值和意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時間稀缺是所有人共同面臨的困境;而對於窮困人群的觀察會發現,窮困者之所以窮困,他們身上的確有某種共同的“精神窮困基因”,這種基因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種民間迷信的“命運”。

比如一個賭徒,總想一夜暴富,沒有賺到的錢、不是自己的錢也藉來、挪來賭,那是因為他眼裡只有錢,只看見有人因此一夜暴富,不管是六和彩、體育彩票、福利彩票,還是輪盤賭,還是其它各種形式的博彩。他們把“這一個”放得太大了,以為只要肯下注敢下注,自己一定也會有輪到的那一天,於是不惜一切代價(挪用錢財、到處舉債)去賭,孤注一擲,結果越陷越深,把自己的財富、信譽全賭光。

如果他的注意力不是被“發大財”這個詞全部佔據,並導致認知和判斷力全面下降,他就會站在更高、更寬、更全面的深度和廣度上看待博彩,這時他就會發現:從個體的概率上,真正中大獎的概率可能只有幾百萬分之一,自己可能要投幾百萬次才有可能中一次而且不是必然會中;從人群上,則是幾百萬人“屍骨無存”才可能有一個人中下一夜暴富的大獎。而這兩種情況,都還是在做局者不做手腳、“公平賭博”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如果做局者做手腳,所有的大獎都只會落到做局者自己人手裡。看透這一點,他就會以更平和的平常心態對待自己的賭博,抱著偶爾玩一玩的心態,拿出自己承擔得了的成本去對待這件事;而不會把發財和改變命運的夢想和希望都寄託於自己掌握不了的賭博,使自己一步步陷入失財、失信的悲慘境地。

再如一個真正的優秀企業家,只要健康不倒、生命還在,往往不論遭遇怎樣的挫折與失敗,他都還能堅強地爬起來,成就財富與事業。

而那些具有“窮困思維”的人,你給他創造怎麼樣的好條件,最終的命運可能都還是窮人。比如你給他一個工作機會,他只會玩命地按部就班地干活,不會創造性地干活;你給他一大筆錢和房產等財富,他只會坐吃山空或者守財奴一樣節衣縮食,只會儲蓄而不會投資。因為他把他一直所稀缺的錢看得太重了,失去了更寬廣的視野,不懂得如何利用錢。用文縐縐的詞來形容,是一葉障目,坐井觀天,視野非常狹窄,鑽牛角尖,用我老家客家話的詞叫做“想不開”——這是一個非常傳神的詞。眼裡只有那一點點,缺乏廣度、深度和厚度,尤其是缺乏時間的長度和空間的廣度,導致看不見世界也看不清未來,從而不敢有任何行動,或者行動變成了只憑感覺的盲動。

視域狹窄的“窮人思維”在思維表現上一葉障目不見全局,在行動邏輯上則往往更加急功近利,更加冒進,更加不思考後果,不僅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悲劇性的命運,也會毀壞社會的點滴進步和美好構建。比如有人對現實社會不滿,認為這個​​社會、這個權力機構糟透了,只有來一場摧枯拉朽的革命,促其倒台才是國家獲得新生的惟一出路。我就問他一句:那到時候會是什麼樣的人上台呢,當下處於相對弱勢的普通老百姓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好處?還記得“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警句嗎?他這才想想:也是哦。當下無言。

窮人思維由於是一種封閉性思維而不是開放性思維,所以不容易、不願意接受和自己願望和常識不相符的更全面準確的信息,思想容易極端化,看不到現實世界各種錯綜複雜、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普遍聯繫,用簡單化的對立關係取代更為複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矛盾關係。比如把窮人的窮簡單歸因為資本家的富,號召人們起來消滅資本家(包括這十年來一些很有聲望和知名度的評論人都在號召“取消開發商”),結果就像20世紀人類社會主義實踐一樣,世界各國消滅了資本家的計劃經濟一律遭遇失敗,富人變窮的同時,窮人不是更富了而是更窮了,甚至不得不直接面對飢餓和死亡。

本來這是事前就可以防範的一個悲劇,只要人們有足夠的理性思維:資本家越少,窮人的勞動力就越沒有買家,到最後全國祇有惟一一個買家的時候,勞動力價格不僅會變得極其低下,窮人出賣勞動力時還不得不陪上尊嚴和行賄。但是窮人思維通常不會這麼想,他們不願意思考也不願意付出耐心,他們需要的是立即改變。

越封閉就越偏狹,越偏狹就越急功近利,這是不是也是“窮人思維”的一個規律?

不改變“窮人思維”,就是把富人全趕走,佔有富人的一切財產,窮人最終還是會受窮。曼德拉治下的新南非,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新南非很多城市在廢除種族隔離、黑人可以自由進城後發生了所謂“芝加哥化”、“底特律化”的過程。其中,當年的南非“經濟首都”、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尤為典型。種族隔離制度廢除之初,“黑白壁壘”破除,大量黑人從城外的索韋托遷入過去他們不能居住的約翰內斯堡主城區和其他他們想去的地方,大量黑人貧民遷入後,治安嚴重惡化,富人和大公司紛紛遷出,星級酒店等豪華場所陸續停業。昔日的約翰內斯堡曾經集中了全非洲大陸三分之二以上的高層建築,號稱“非洲曼哈頓”。但在過渡期和新南非初期的混亂中,不僅黑人貧民佔領空房空地的情況屢見不鮮,就連該市最著名的一些摩天大樓也在被廢​​棄後一度成為三教九流乃至犯罪團伙的居所。在1990年代末,儘管這裡的高檔場所紛紛歇業,豪華大樓裡盡是無房可住的“佔領者”,但是窮人仍是熙熙攘攘,先前的豪華商圈,如今地攤密布,約翰內斯堡中央商務區成了“高樓林立的索韋托”,後來因為沒法就業,黑人又紛紛離去,這裡陷入徹底的蕭條。

種族隔離制度廢除後,不再能驅逐黑人的富裕白人“惹不起躲得起”,紛紛北遷,大量的新錢投入桑頓,使這裡迅速熱鬧起來。

於是,在種族隔離制度廢除近20年後,我們看到了這樣諷刺的圖景:窮人“佔領”約堡主城區的結果是把富人趕得更遠,而相當部分的窮人在主城區衰敗後也回遷(索韋托)了。結果形成的是南邊黑人的索韋托和北邊白人的桑頓,中間隔著個“鬼城”般的舊市區,不僅黑白似乎仍舊分明,而且空間上隔得更遠了。這個過程,不僅白人、富人付出了代價,黑人窮人也損失了就業機會。事實上由於最先撤離到桑頓去的白人富人後來在桑頓崛起時房地產價格的急升中還發了財,黑人窮人就沒有這種機會,他們的損失未必更小甚至只有更大,因為總體上離富人區更遠(隔著個鬼城一般的老主城),就業機會更少。

當然,我絕對不是讚成種族隔離,而是要把開放、合作而不是封閉、鬥爭思維同時根植於每個人頭腦中,才會達到窮人富人之間的合作共贏。否則,兩敗俱傷的同時,受傷最重的往往還是窮人群體。

思維方式不改變,即使改變環境也改變不了窮人命運;思維方式發生改變,則窮人也可以突破環境的製約改變命運。而欲改變其思維方式,惟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為他提供更全面、更開闊的信息和視野,從而對可預見的未來作出更全面更準確的預判,進而作出更正確的行動。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青年小李,收入不高,幾年來一直等著保障房分配指標。 2011年間,我至少用了5次左右吃飯時間(每次2小時計)勸說他別等,求人不如求己,不斷向他闡明幾個道理:1、保障性住房(經適房、限價房)一點都不好,即使你拿到了,表面上是比市價商品房可能便宜一半,但是它的價格由於品質和居住人群等原因,永遠追不上周邊商品房;5年內不得轉讓,如果你懂得投資的話,它會使你失去很多變換資產的投資機會,而這些投資機會帶給你的財富增值可能超過得到的保障房優惠。 2、保障房居住人群多是等靠要的窮人思維者,讓你的後代處在一種不好的文化環境中,有可能導致貧窮固化和貧窮思維及貧窮的代際傳承(孟母當年還擇鄰而居呢)。你願意自己貧窮後代還貧窮嗎? 3、即使保障房千好萬好,能不能拿到100%都掌握在別人(政策)手裡,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去等待,不如把握自己能把握的。一再勸說之下,小夫妻終於打消了“明年我拿到保障房​​可能性8成”的念頭,2012年初買了一套80平左右商品房。沒過兩年房價全面翻倍(保障房也一樣),房產增值百萬(他們買房​​時只有20萬積蓄,下定決心後再湊了十幾萬合成首付),他們一下躋身百萬人士行列。精神境界和思維方式全然改變。而政府承諾的保障房,則時過境遷無聲無息。

假如他們死守虛無縹緲的、自己掌控不了的保障房與商品房那點“差價”,他將和北京幾十萬戶望穿秋水等保障房的人一樣,越等越窮越等越買不起房。這種心態跟賭徒心態一樣,都是守著個沒到手的“大獎”不放,就會不斷流失自己真正能夠掌握的命運。

近有某縣城D君,曾把自住棟房(東部縣城常見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建五層自建棟房)抵押一部分出來進行民間借貸,賺取利差,這在東部地區也非常常見。但是最近借出的錢出了狀況,本息都難以收回,於是,銀行還貸就成了問題。已經退休的人,一下要籌借幾十萬元還銀行款,談何容易。但是當事主人公又緊抱著堅決不能賣房理念不放,一是可能覺得賣房丟人,二是覺得房子要傳給孩子,三是可能覺得賣房損失太大。但如果萬一真還不上銀行款,而且從法律上他們具備還款能力(有房可賣),等到銀行來查封拍賣房產,100萬元的可能就只能賣到七八十萬,那時損失更大。

我不想從賣房還債這一他們極度抵觸的角度來說服他們,我想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服他們。當初抵押貸款出來放貸,是一種投資;未來通過換房的方式,也是一種投資,而且還可以順便還債,安全係數更高,基本上全無風險,而且未來賺的錢也可能更多。危機和壓力迫使人下定決心去做某一件正確的事情,因禍得福,何樂不為呢?

具體原理和方法是:在縣城,這種四五層樓、戶型結構比較老舊的小區型自建房,是房屋主流,存在居住不舒服、總價高、浪費面積大等諸多缺點;而現代化的小區套房,未來會成為主流社會追求的產品,不僅總價低,而且居住舒適。當今社會,不僅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而且私秘性、獨立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是獨生子女家庭,也由於兩代人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等不同,越來越選擇分開居住。因此,未來縣城套房漲價的空間將遠大於“有天有地”的自建獨棟房(稀缺型豪華別墅除外)!過去的事實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本縣城某小區套房,開盤那年單價1700元,現在7000元以上;而當年我曾勸岳父賣的小區型棟房,時價18萬元,現在基本上只能按地皮價賣,約65萬元以下,房屋本身的價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成為拆遷的累贅,改建也不一定能得到批准。

未來這種套房和普通棟房的差距還有可能繼續拉大。如果抱守著民間傳統的“有天有地”、“堅決不能賣房”等老觀念不放,而不是瞻前又顧後地分析更廣闊的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從而及時結構性調整資產,不僅當下的麻煩可能難以解決(且會帶來更大的麻煩),而且未來的潛在收益也不可能分享。如果能夠趁著當下棟房還有價有市,及時“賣一變二”,除了還掉銀行欠款,還可以變身為兩套套房(不追求大,只追求適用),一套自住,一套出租,不僅不需要再承擔難以承受的銀行月供,而且還有可能多出一部分房租提升生活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網絡上有一則傳說是王永慶說的“心靈雞湯”:【一根火柴的力量】一根火柴不夠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但一根火柴可以燒毀一棟房子。一根火柴是什麼東西呢? 1、無法自我控制的情緒;2、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3、頑固不化的個性;4、狹隘無情的心胸。

心靈雞湯的特點是通俗易懂,但是沒有上升為理論。不管這句話是不是王永慶說的,但它的道理和穆來納森教授研究的“注意力被自己看重的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的“窮困思維模式”彼此相通。進一步或者退一步,世界海闊天空,怕只怕鑽在牛角尖裡出不來。


^_^
~ 我認為:再窮都要去旅行, 一旦走出柴米油鹽, 我們的思維才能有所解放 ~


[分享到臉書] . [推至Twitter] . Pingukoala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