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這個「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的概念很有意思, 值得琢磨.

在這短短的幾年裡,Facebook到底改過多少次版面,
唯一能確定的是,每一次的改版,Facebook都說是
為了提供給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經驗。什麼是Zuckerberg
所謂更好的使用經驗呢?說穿了,其實就是藉著移動
作業系統(mobile OS)、各種網路服務的無縫同步,
創造出一個讓使用者流連忘返的「圍牆花園」
(walled garden)。在這花園裡,Facebook把使用者
圈養在一個特定範圍內,只允許用戶訪問或使用特定
的內容、應用或服務,即使使用者要離開網頁,它也
會試圖收集用戶離去的數據。當然,現代的網路巨頭
(Facebook、Apple、Google)不會說他們在打造的是
一個圍牆花園,他們會說他們想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
「生態系統」(ecosystem),一個由眾多內容供應者、
應用開發商,藉著某些硬件載體,環繞著特定系統平
所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
Facebook的策略是把Google搜尋資料的觸手排除在外,
藉著「社交譜圖」(social graph)的技術將用戶的社會
關係轉化成可操作的數據資料,藉以調整我們所看到
的訊息流,以及廣告。於是,對那些試圖透過粉絲頁
來宣傳社會議題的運動者或獨立媒體來說,每一次的
改版,都意味著原有經營方式的重頭再來;除非你願
意花錢買廣告,不然你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才能
「穩穩地」把你所寫的文章送到你的目標讀者眼前。
更尷尬的是,由於沒有部落格常見的分類(category),
六月中新上線的標籤(tag)功能也不完善,更重要的
是,由於搜尋的對象是人、社團、粉絲頁而不是文字,
因此運動者在Facebook上寫過的訊息往往變成無法重新
被挖掘出來,「累積過去」因此成為最困難的事情。
行動者只能持續生產片段的當下


摘錄自:人行道

^__^
[分享到臉書] . [推至Twitter] . Pingukoala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